黃頸亞馬遜鸚鵡

摘要
黃頸亞馬遜鸚鵡主要以種子、堅果、漿果、花朵、和植物嫩芽為食,主要棲息於任何遍布樹木乾燥或是潮濕的熱帶或亞熱帶林地、樹木稀少的平原地區、生長著高大灌木叢林的林地,體長38CM,出了名的說話高手。由於數量稀少,CITES(華盛頓公約)已將黃頸亞馬遜的所有亞種全列入一級保育名單內。

黃頸亞馬遜鸚鵡檔案

黃頸亞馬遜鸚鵡中文名:黃頸亞馬遜英文名:Yellow-napedParrot

拉丁學名:Amazonaauropalliata

地理分佈:太平洋沿海從哥斯達黎加西北、墨西哥、瓜地馬拉、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等地區

繁殖方式:卵生。他們通常會在離地2到3英呎的樹洞中築巢,一次會產下2-4枚卵,一般情況都是3枚,偶爾也會高達5枚,但是不會每枚都孵化。孵化的工作主要由母鳥執行,公鳥從孵化期開始就不會再進巢中,而負責在巢外守護站崗,孵化期約28到30天,幼鳥羽毛長成約2個月。

黃頸亞馬遜鸚鵡概況
黃頸亞馬遜鸚鵡黃頸亞馬遜(黃領帽)是出了名的說話高手,其說話能力在鸚鵡界中堪稱最有學人語能力的鸚鵡之一,合法進口的黃頸亞馬遜成鳥與幼鳥的價位均不低,若當寵物鳥,公鳥性成熟可能會對飼主有攻擊性與侵略性(尤其在5-12歲時),此時妥善的照顧與了解他們的習性有助於改善此情形, 3種亞種差異主要在頭、頸黃羽的多寡與體型大小差異,有一比較特殊稀有的亞種是羅坦黃頸亞馬遜(Amazonao.caribae),它的嘴是臘黃色而不是一般所見的黑色,其它兩種亞種分別是洪都拉斯黃頸亞馬遜(Amazonao.parvipes)與原生的黃頸亞馬遜(Amazonao.auropalliata)。

黃頸亞馬遜棲息於海拔600-700m的干燥或半乾燥的林地、灌木叢、熱帶稀樹草原內,通常成對或一小群活動,偶爾會一大群聚集,但由於近年野外數量不斷地下降,大群聚集的情形已不多見,築巢在高聳樹木的洞穴內,約在2、3月時進入繁殖季,一窩約產2-3顆卵;幼鳥時期頸間通常沒有黃色羽毛,在1-2歲時頸後黃色的羽毛會逐漸長出,5歲時會頸部黃羽會完全長成,然而並非每一隻都有明顯的黃羽。

黃頸亞馬遜鸚鵡習性
黃頸亞馬遜鸚鵡黃頸亞馬遜主要棲息於任何遍布樹木乾燥或是潮濕的熱帶或亞熱帶林地、樹木稀少的平原地區、生長著高大灌木叢林的林地。偏好森林的邊緣地區,也會定期造訪農耕區,果園、以及村莊的附近。他們通常是成對活動,有時候會以小群體出沒,甚至高達數百隻。從棲息的地區來回飛行的時候非常明顯易見,同時他們會分別棲息在許多不同的樹上,通常偏好沿著水源附近高大的樹木活動;在正午時分炎熱的時候,會安靜的棲息於樹蔭下乘涼;在清晨會有規律的飛往水源處沐浴;偶爾他們也會造訪農耕區、果園和種植作物的地區,因而造成許多作物的損壞。他們在覓食的時候相當安靜並且可以在有限度的距離接近觀察;長途旅行的時候他們通常會飛的很高,大部分的時間他們都是在樹上休憩以及飛行尋找覓食地點,叫聲非常吵雜刺耳。
黃頸亞馬遜鸚鵡體型

體長38CM。鳥體為綠色,前額、頭頂和大腿都為綠色;頸部有著不均勻分佈的黃色羽毛;翅膀彎曲的地方為綠色,有些鳥此處也會有少許紅色的羽毛散佈;鳥喙為深灰黑色,虹膜為橘色。年幼的黃頸亞馬遜頸部並不會有明顯的黃色羽毛,通常要2-3歲以後才會比較明顯,隨著年齡增長黃羽會更多。

黃頸亞馬遜鸚鵡食性

黃頸亞馬遜主要以種子、堅果、漿果、花朵、和植物嫩芽為食。會定前往河岸附近蘊含豐富礦物泥土的地區進食泥土。(【注】因為他們的食物有很多是未成熟的種子或水果,其中含有毒素,進食泥土不但可以補充礦物質,更可以幫助消化並且排出這些身體中的毒素)

黃頸亞馬遜鸚鵡飼養
飼養牠們需有耐心,有些黃頸亞馬遜會因為對主人的忌妒心及佔有欲而變的性情不穩定而有攻擊性;飼養成對種鳥上,許多人工繁殖成鳥相當活潑外向不怕人,適應環境、天候、食物與飼主的速度快,一旦適應新環境即相當強健,飼養上宜提供均衡食物,常態地提通混合種子、堅果、蔬果、穀物飼料等等,黃頸亞馬遜會變的相當健康與美麗;由於它們相當受歡迎野生鳥交易未成間斷,加上人類對棲息地愚蠢的長期破壞,CITES(華盛頓公約)已將黃頸亞馬遜的所有亞種全列入一級保育名單內。